一、学院简介
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研究院”),依托江西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计算颗粒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及国际影响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优秀科研成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江西省特色产业,以研究院为平台汇聚创新力量,实现机械、材料、化学、资源、能源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生物和增材制造产业、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的资源、平台、人才、政策等创新生态要素的汇聚者,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提供者,力争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创新的源泉、技术的摇篮、产业的引擎和人才的高地,进而发展成为国家级研发创新示范基地,世界级新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孵化器,国际上重要的多学科产业研发引领者。国际创新研究院下设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矿冶过程智能化研究中心、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氢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一)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简介
中心负责人帅词俊教授为国家级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团队针对再生型植入物的形性一体化制造这一重大社会需求,提出利用激光增材制造制备结构与功能适配可降解植入物,全球首创面向增材制造专用粉体干法球化系统,突破了生物可降解粉体的高流动性制备瓶颈;创新研制了面向可降解植入物制备的增材制造系统,填补了我国该领域装备技术的空白;建立了多组分材料体系与增材制造工艺的匹配准则,实现了结构与功能适配植入物的一体化制备。成果被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孵化企业并获1.4亿多元融资,所开发的装备和产品在20余家企业医院推广应用。
(1)研究方向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再生型植入物的形性一体化制造;生物增材制造
(2)招生专业
085501机械工程(专硕)、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5601材料工程、085808 储能技术
(3)师资队伍
中心目前有教师15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江西省科技领军人才6人,教授4人,副教授及特聘副教授11人。
(4)科研条件
研究中心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拥有工艺、测试和生物三大核心功能区,包括3D打印机、高温球化机、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测试仪、酶标仪、实时定量荧光PCR仪、化学发光成像仪、荧光显微镜、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等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等项目15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项,“互联网+”大赛国家银奖1项、铜奖3项、省金奖2项。在Nano Energy、Adv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90余篇,被中美英等国110余位院士等学者正面引用14000余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71篇,热点论文36次,入选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期刊Best/Excellent Article Award,Most Cited Article,Hot Article共22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并实现部分专利权转让,其中项目成果3D打印人工骨已签订一期投资1亿元的产业化协议。
(二)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
(1)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方向。面向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针对南昌市相关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如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团队致力于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创新产业化项目。聚焦南昌市战略性支柱产业中的半导体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如敏感元器件、无线传感、MEMS传感、光电传感和生物传感,及芯片微处理器和密集型电路板等)、LED(如Micro-LED、OLED等)、物联网(如基于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等)等制造技术开发及工艺创新,通过与南昌市电信产业领域企业合作,在联合破题解题中,赋能企业技术创新,并形成相关核心技术,提升工业增值率。
航空航天气凝胶热防护材料技术及系统工程应用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绿色低碳(民用)等领域,针对新型飞行器热防护系统面临严酷的表面气动加热等极端环境,开展构建新一代轻质/耐复杂热-力承载/防隔热/透波隐身一体化的高性能气凝胶热防护材料;立足需求牵引的低碳建筑、冷链物流、先进热管理等工程实际需求,致力于解决气凝胶微纳结构控制生长与宏观功能特性协同优化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2)师资队伍
中心有博士专任教师6人,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副教授4人、特聘副教授2人。
(3)科研条件
中心有南昌市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飞行器空间环境热控技术实验室(在建)等研究平台。目前拥有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的分析测试仪器、制备加工设备等科研仪器设备共10台(套),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徕卡显微镜、微尺度精细打印机、比表面积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热常数测试仪、静电纺丝机、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干燥釜等。
(4)招生专业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5601材料工程、085602化学工程、085808储能技术、077602环境工程
(三)矿冶过程智能化研究中心简介
(1)中心简介
矿冶过程智能化研究中心以推进矿业资源高效利用、矿冶过程低碳绿色化和智能化为目标,通过严谨的数值仿真及物理实验在不同尺度解析颗粒-颗粒、颗粒-流体的多相流动、热质传递及化学反应规律,结合机理-数据双驱动建模技术,开发面向“双碳”目标绿色生产的矿冶优化技术及“卡脖子”工业软件(算法),为战略性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开发及冶金过程节能减排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2)研究方向
矿冶过程跨尺度数值建模及智能化;多相流传输理论与数值模拟仿真;颗粒散料体处理技术开发和过程模拟及优化;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及工业过程智能化;先进稀土钢铁材料开发及制造流程工艺系统优化。
(3)师资队伍
中心目前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江西省科技领军人才3人,教授2人,副教授及特聘副教授6人,超80%的团队成员为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引进人才。
(4)科研条件
研究中心拥有“江西理工低碳矿冶创新基地”和“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及省级平台,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独立集中的科研场地,研发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小试、中试及产业化的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制备加工设备、专业特需软件等共111台(套)(不计其他合作单位的共用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其中,已投入100余万元购买和改编3套专业计算模拟开发基础软件,并花费140余万元购置浪潮计算服务器群。同时,通过合作单位澳大利亚国家颗粒计算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澳大利亚国家计算中心的硬件计算资源支持。
(5)招生专业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5601材料工程、085602化学工程、085603冶金工程、077602环境工程
(四)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
(1)中心简介
铁电材料具有自发极化并且其极化可以随外场的转向而转向,具有热释电、压电、二阶非线性效应、自供电等特性,能实现多种物理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已广泛应用于红外传感、驱动器、能量转换、信息存储、光电探测、光伏等领域,在国民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领域,如电容、集成光电、芯片等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铁电材料的重要科学意义和技术价值,团队致力于分子铁电材料研究,集中于铁电材料性能提升、新颖分子铁电体系开发、铁电性与光、磁性耦合多功能材料的研究,创新开发了稀土钙钛矿分子铁电材料,为分子铁电家族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支。
(2)师资力量
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现有在岗且具有博士学位,能承担教学和科研的教师8名,其中正高级教师2名,副高级教师3名,特聘副教授2名,科研助理1名。
(3)研究方向
分子铁电材料相关的物理、化学、材料制备和器件制备。
(4)招生专业
077602环境工程(理学)、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5602化学工程、085601材料工程。
(5)科研条件
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约600平米,仪器设备近1000万。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单晶衍射仪、X射线探测仪、闪烁体测试仪、压电力显微镜、热分析仪、铁电测试系统、压电测试系统、偏光显微镜、半导体测试系统、微电子打印机、介电测试仪等。创新开发了稀土钙钛矿分子铁电体系,多个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Angew.Chem.Int.Ed.等国际顶级期刊。承担国家人才项目、国家基金委项目、江西理工大学重大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等20余项,在研科研经费700余万。培养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班干、五好研究生、江西省“十佳学术之星”等。
(五)氢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1)中心简介
团队聚焦化石能源洁净安全高效转化与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转化,发展源头原创和颠覆性理论与技术,服务“双碳战略”,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氢电互补能源体系和物质资源高效无害化转化利用体系、保障能源及特殊战略资源供给安全,支撑巨量CO2减排增汇提供强有力支撑。团队成功研发了适应于中国氢经济时代近中期发展需求的煤炭/生物质/有机废弃物超临界水制氢多联产(超临界水制氢)技术。该颠覆性技术避免了传统“一把火烧”火力发电过程中造成的严重污染和巨量的CO2排放,可将煤炭/生物质/有机废弃物低成本大规模转化为清洁的氢气并实现多联产,对于构建清洁环保的氢能产业链、确保我国能源供给、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师资力量
现有研究人员15名,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3名,省部级人才5名。郭烈锦院士为带头人的团队先后入选CJ学者创新团队、基金委连续三期滚动的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3)研究方向
重点打造以国际独创的氢能源制备技术为核心,围绕传统金属冶炼、加工和回收等工艺的技术创新变革,推动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链中工艺革新的换代式发展。通过能源革命,解决传统金属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领传统产业绿色革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环保金属示范产业链。
(4)招生专业
085602化学工程、085603冶金工程、085808储能技术
二、招生方向及拟招生计划
1.学院招收全日制学习形式的硕士研究生,具体专业、研究方向、考试科目等详见《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专业目录中公布的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各专业具体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及学校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以及实际报考与一志愿上线情况、当年考生生源情况确定。
表1《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三、学费与学制
(一)学费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我院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如下,学术学位: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077602 环境工程(理学)、8000元/学年。专业学位:085601 材料工程、085602 化学工程、085603 冶金工程、085501 机械工程,085808 储能技术12000元/学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内毕业按学制缴费,延期毕业的按实际学习时间(学期为单位)缴费。
(二)学制
我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均为3年,正常学习年限为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四、奖助政策
学院有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含国家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国家助学金、研究生“三助”助学金和各类社会奖学金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人事档案未转至我校、有固定工资收入、定向(不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委培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享受相关奖助学金。具体奖助标准根据上级部门和学校有关规定政策综合确定。
五、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毕业学历后满2年及以上人员(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且符合招生单位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5)在读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后,将相关材料在网上确认前提交至我校研招办,否则不予参加考试。
(二)接收推免生
我院接收推免生相关要求详见《江西理工大学2026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含直博生)简章》。
六、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6日至10月27日(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每日9:00-22:00。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2.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选择报考点,积极配合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等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符合享受初试加分、少数民族照顾政策、免初试或报考专项计划有关条件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申请信息。有关部门、报考点对相关考生资格进行初审,学校在复试前进行复审,确定考生的相应资格。其中,申请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资格由报考点进行初审,其余资格由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初审。未按规定申报或审核(含复审)未通过的,不享受相应的加分、照顾、免初试政策,或不得参加有关专项计划初、复试。
4.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名费。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5.网上报名时我校部分专业不区分研究方向,研究生入学后根据个人意愿及导师意愿确定研究方向,各专业具体研究方向请查看《江西理工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二)网上确认要求
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教育部有关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补充材料,逾期不得补办。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报考点和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对考生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核,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
七、初试(以准考证的时间、地点为准)
时间:2025年12月20日至21日。其中,12月20日上午8:30—11:30,思想政治理论或管理类综合能力;12月20日下午14:00—17:00,外国语;12月21日上午8:30—11:30,业务课(一);12月21日14:00—17:00,业务课(二)。
地点:各报考点指定地点。
八、复试
我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将根据一志愿上线情况及生源情况分批次进行,同批次复试资格主要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在校综合表现、创新实践能力及生源质量等情况确定。
复试的主要形式有笔试、面试、实践(实验)能力考核等,其中面试是必要环节。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外语听说能力测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心理测试、体检等内容。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并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九、录取
学院根据考生志愿情况及总成绩排定名次,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其中初试、复试的成绩构成及比例等具体要求见当年复试录取办法。在研究生院下达计划内,学院根据复试录取办法、考生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及政审情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国(境)内高校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录取当年入学前未取得相关证书的,其录取资格无效。
被录取的新生(录取资格无效的除外),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的条件、期限等由学校规定。经学校同意保留入学资格的新生纳入学校录取当年的招生计划管理。
十、注意事项
1.考生须如实填写有关信息。对违反相关规定、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初试、复试、录取资格。
2.学校招生简章如与国家相关文件不符,以国家文件为准。
十一、联系方式
学校代码:10407,研究院代码:021
联系人: 刘老师,联系方式:0791-83853379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双港东大街1180号
招生咨询QQ群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