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国际研究院
学院概况

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简介

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24年7月12日由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获批。实验室锚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颗粒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建设矿冶过程的机理-数据双驱动模型和智能优化控制应用平台为总体目标,致力于在机理模型及仿真技术、测量及控制理论与技术和智能化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旨在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及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1)矿冶过程多相流模拟与高精度仿真技术;(2)机理与数据双驱动的矿冶过程建模技术;(3)多层融合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算法和软件库;(4)矿冶关键过程的智能化技术;(5)矿冶全流程的优化决策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拟着力突破矿冶过程的模拟仿真理论与应用、流程工业智能化的理论及应用及由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型等方向上的“卡脖子”关键科学问题,掌握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集成技术,取得在系统机理建模与数值仿真、操作优化与智能控制、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等特色方向具有推动作用的创新成果,成为颗粒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校企融合的重要纽带,打造在颗粒技术领域省内唯一、国内知名和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独立集中的科研场地,研发场地面积1500平方米,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目前,实验室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小试、中试及产业化的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制备加工设备、专业特需软件等共111台(套),总价值3000余万元。其中,购买和改编多套专业计算模拟开发基础软件并购置浪潮计算服务器群。同时,通过合作单位澳大利亚国家颗粒计算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澳大利亚国家计算中心的硬件计算资源支持。

实验室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双轮驱动”战略,主动对接《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与《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等江西省发展规划及行业需求,通过5年建设,将实验室初步建成颗粒技术应用于矿冶过程智能化和先进材料智能制造领域国内领先,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二、研究方向

(1)颗粒多相流系统机理建模与数值仿真研究;

(2)矿冶过程关键操作单元优化与智能控制;

(3)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

三、人才队伍

实验室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实验室人员共52人,包含固定科学研究人员37人(占比约71.2%),管理人员4人(占比约7.7%),技术支撑人员(柔性引进人才)11人,其中领域内国际著名学者8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覆盖率98.1%。在41名固定人员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33人(占比约80.4%),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占比约17.1%);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8人(占比约19.5%),副高级技术职称18人(占比约43.9%);40岁以下人员21人(占比51.2%)。实验室固定人员中包括院士1人,省级人才3人(省“双千”计划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柔性引进人才包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海外优秀青年1人。


四、实验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

周宗彦 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全职引进,现担任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长期从事于对颗粒系统和含有固体颗粒的多相流和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工业过程(例如矿物加工、化工和冶金)的应用研究。主持、参与了10余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基金项目和国家级基金项目;累计发表180余篇论文;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20余名;受邀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0余次;担任《Powder Technology》期刊编委以及多种科研项目评审和国际学术刊物评阅专家。


鄂殿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颗粒系统、颗粒-流体多元多相物质流动、传热传质和相变转化过程的基础研究,以及矿物、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多相流传输的机理模拟、优化设计及智能调控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等纵横向项目12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申请及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0余项


熊仕显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微纳米功能材料产业化制备。江西省“双千计划”团队人才,光伏国家工程中心特聘首席专家,澳大利亚认证材料工程师。已发表SCI TOP论文40余篇,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5项,编写学术专著2部。主持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2项、其他科研项目5项;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2项;在研项目经费约500万元。

薛锦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岩石动力学,矿山边坡稳定性及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EI检索论文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获批江西省第十三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工信厅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夏李斌,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主要致力于稀土光功能材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荧光玻璃/陶瓷,红(近红外)光荧光粉,固废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2项,主持(在研/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科技项目5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项,总在研经费100余万元;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15篇。


顾峰,博士,现为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薄膜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能源、光电、微纳制造领域应用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及揭榜挂帅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被引5000余次;获批国际先进材料学会(IAAM)会士、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等荣誉称号;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五、组织架构

实验室实行学校党委领导、管理委员会管理、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下设有科技研发机构和运营管理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包含颗粒多相流系统机理建模与数值仿真研究所、矿冶过程关键操作单元优化与智能控制研究所、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研究所3个机构。运营管理机构包含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部和综合事务部3个部门。

六、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是实验室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核心决策机构,负责资金筹措,审议实验室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年度财务预算、年度工作报告等重大事项,对实验室工作进行评估。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和管理等工作。实验室拟聘任专家9人组成管理委员会,设管理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3名,委员4名,秘书1名。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管理委员会聘任,是实验室的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机构,负责审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与任务、重大学术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审议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目标和任务、年度重大学术活动安排、年度工作计划,审批对外开放研究课题,研讨年度科研项目申报计划及其它重要事项。学术委员会由本领域内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成员中依托单位委员不超过总人数17%。实验室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拟成立的学术委员会如下表:

七、近五年建设成果

科技项目:

实验室团队近五年来,以江西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了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6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部分纵向项目清单见下表

学术论文:

实验室研究工作始终聚焦科技前沿,近五年来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本领域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8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8篇,中科院一区检索21篇。

授权专利:

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专利46项。


八、成果转化

实验室与赣州中蓝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赣江新区澳博颗粒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荣岚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微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韩亚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滨州市微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5年来,完成16余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约600万元。解决了一批企业生产遇到的难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opyright© 版权所有:江西理工大学_南昌校区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赣icp备05005943

联系电话:0791-83853379

技术支持:江西理工大学现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