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国际研究院

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2025年04月01日 11:17  点击:[]

一、调剂基本要求

根据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国家分数线及学院一志愿考生录取结果,学院相关专业拟接收部分调剂考生。考生于20254800:00时开始,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平台完成调剂申请

(一)调剂专业及代码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缺额

要求

077602

环境工程

5

接收07理学学科门类,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申请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材料类、化学类优先。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接收08工学学科门类且初试考数学,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申请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材料类、化学类优先。

085501

机械工程

8

接收08工学学科门类且初试考数学,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申请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材料类、机械类优先。

085601

材料工程

19

接收08工学学科门类且初试考数学,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申请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材料类、化学类优先。

085602

化学工程

3

接收08工学学科门类且初试考数学,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申请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材料类、化学类优先。

085603

冶金工程

15

接收08工学学科门类且初试考数学,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申请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材料类、化学类、冶金类优先。

085808

储能技术

7

接收08工学学科门类且初试考数学,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申请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能源类优先。

(二)接受调剂基本要求

1.必须符合《江西理工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包括各专业备注栏中的要求。

2.初试成绩必须达到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的国家A类地区分数线(包含单科和总分)。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

4.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要求:调入需要考数学的专业,考生初试则需要考数学。

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优先接收工程类专业学位调剂考生(专业代码前三位为085086),考生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可填报调剂志愿,由研究生院统筹择优确定复试资格。

(三)调剂基本程序

1.所有申请调剂考生均应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调剂平台填报调剂信息,学院将按初试分数、在校综合表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情况来确定复试考生,接受我院复试通知的考生应在学院规定时间内参加复试,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复试者视为自动放弃。

2.学院复试工作实施细则已在学院官网公布,网址为 https://gj.jxust.edu.cn/info/1168/2658.htm,敬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招生网站与学院网站相关通知。

3.招生各专业相关信息可查阅学校2025年研究生招生简章,网址为https://yz.jxust.edu.cn/info/2733/2493.htm

4.学院导师相关信息可查阅学院官方网站,网址为:

https://gj.jxust.edu.cn/rcdw/ssds.htm

学院简介

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研究院),依托江西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计算颗粒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及国际影响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优秀科研成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江西省特色产业,以研究院为平台汇聚创新力量,实现机械、材料、化学、资源、能源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生物和增材制造产业、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的资源、平台、人才、政策等创新生态要素的汇聚者,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提供者,力争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创新的源泉、技术的摇篮、产业的引擎和人才的高地,进而发展成为国家级研发创新示范基地,世界级新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孵化器,国际上重要的多学科产业研发引领者。

研究中心简介

国际创新研究院下设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矿冶过程智能化研究中心、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氢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一) 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

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共有研究人员10人,包括“CJ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国家优青、全国优博1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

中心聚焦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和修复这一重大社会需求,提出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结构与功能适配的再生型人工组织/器官,开展装备-材料-工艺-结构-性能全流程技术体系研究,包括研制增材制造专用粉体的球化整形系统和激光增材制造智能装备,揭示多级微孔结构的跨尺度制造、高精度制造、形性一体化制造原理,建立人工组织/器官的结构与性能对组织再生修复的协同调控理论,支撑引领我国再生型人工组织/器官的高端制造及应用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深圳博立等21家企业和医院推广应用,其中关于再生牙槽骨的部分科研成果创立了勃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签订一期投资1亿元的产业化合作协议;得到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和江西省委书记等高度肯定。

(二) 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

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目前共有研究人员7人,包括CJ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计划获得者1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30人。

中心主要从事分子铁电材料和光电材料的相关研究,具体如下:

1、分子铁电体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从分子设计入手,将特殊的官能团和结构赋予分子铁电材料,针对不同应用,对功能特性和铁电特性独立调控优化,构筑具有优异铁电性能的分子体系。重点研究具有铁电、高效率光转换/探测、优异介电性能及多铁性等功能型分子材料,探索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2、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

作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具有原子序数大,缺陷容忍度高,载流子寿命长,易于加工等优点。本课题组致力于开发基于金属卤素钙钛矿的高性能X射线探测器。通过分子设计,制备高性能的光电功能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构筑高性能器件。

(三)矿冶过程智能化研究中心

矿冶过程智能化研究中心目前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江西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创业领军人才2人,教授2人,副教授及特聘副教授6人,超80%的团队成员为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引进人才。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共36人,在站博士后3人。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以国际领先的计算仿真科学和工业智能技术优化传统矿冶过程、推动工业智能化,实现传统产业链的节能减排增效和智能化。

2、利用新兴的颗粒科学技术,支撑新能源和新材料核心技术,打造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

(四)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

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目前共有研究人员6人,包括江西省高层次人才3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共33人。中心由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课题组、聚合物气凝胶课题组等两个科研创新团队构成,详情如下:

1、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课题组

面向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针对南昌市相关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如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团队致力于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创新产业化项目。聚焦南昌市战略性支柱产业中的半导体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如敏感元器件、无线传感、MEMS传感、光电传感和生物传感,及芯片微处理器和密集型电路板等)、LED (Micro-LEDOLED)、物联网(如基于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等)等制造技术开发及工艺创新改造,通过与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在联合破题解题中,赋能企业技术创新,并通过形成相关核心技术,提升工业增值率。

2、聚合物气凝胶课题组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绿色低碳(民用)等领域,针对新型空天飞行器热防护系统面临严酷的表面气动加热等极端环境,开展构建新一代轻质/耐复杂热-力承载/防隔热/透波隐身一体化高性能气凝胶热防护材料,立足需求牵引的低碳建筑、冷链物流、先进热管理等工程实际需求,致力于解决气凝胶微纳结构控制生长与宏观功能特性协同优化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五)氢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氢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目前共有研究人员5人,包括国家科技领军人才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共3人。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重点打造以国际独创的氢能源制备技术为核心,围绕传统金属冶炼、加工和回收等工艺的技术创新变革,推动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链中工艺革新的换代式发展。

2、通过能源革命,解决传统金属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领传统产业绿色革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环保金属示范产业链。

四、咨询方式

单位代码:江西理工大学(10407)

联系部门:国际创新研究院020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方式:0791-83853379

邮箱:guochuang_zs@126.com

通讯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双港东大街1180

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2025年招生咨询群:


下一条:国际创新研究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拟录取名单公示

关闭

 

Copyright© 版权所有:江西理工大学_南昌校区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赣icp备05005943

联系电话:0791-83853379

技术支持:江西理工大学现代教育中心